碳市场迎最后冲刺 五大层面有待加固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能源消费量不断攀升。根据国际环保组织“全球碳计划”公布的2013年全球碳排放量数据,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首次超越欧盟,引人关注。2014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接近355亿吨,中国排放量高达97.6亿吨,位居世界第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报告网(www.gtdcbgw.com www.bjzjqx.com www.chinabgw.net )最新公布《2016-2021年中国碳金融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提供项目各领域产品的行业研究报告、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报告、调查报告、项目可行性报告、专项调研等市场咨询服务。更多咨询与相关报告请登录我司网站进行查询:www.gtdcbgw.com www.bjzjqx.com www.chinabgw.net
我国碳市场开放呈加速态势
为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开放全国碳交易市场是重中之重。
引导碳资源配置这一目标可以通过行政手段、财税手段、市场机制来实现。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指出,碳交易作为一种市场机制、金融手段,相对于行政手段和财税手段具有三大显著的特点:可以从总量上做到绝对减排;能够通过透明的可预期的真实的价格信号,来引导稀缺的碳资源配置;能够做到在全社会层面,低成本、高效率的减排。
中国碳市场的建设,是由7个试点开始起步的。2011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为落实“十二五”规划关于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要求,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4年,7个试点已经全部启动上线交易。截至2015年年底,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近8000万吨,累计成交金额突破25亿元人民币。2016年1月1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重点工作的通知》(发改办气候[2016]57号,以下简称《通知》),旨在协同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确保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