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购热线(免长途费) 010-63858100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分析报告 >能源石化>其他产业

其他产业

2025-2031年储能行业市场监测及投资环境评估预测报告-中金企信发布

2025-2031年储能行业市场监测及投资环境评估预测报告-中金企信发布

 

报告发布方:中金企信国际咨询

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专业权威编制服务机构(符合发改委印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要求)-中金企信国际咨询:13年项目编制服务经验为各类项目立项、投融资、商业合作、贷款、批地、并购&合作、投资决策、产业规划、境外投资、战略规划、风险评估等提供项目可行性报告&商业计划书编制、设计、规划、咨询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项目实施落地、提升项目单位申报项目的通过效率。

1)储能技术简介:储能即能量的存储,指通过某种介质或设备,将一种形式的能量转化成另一种较为稳定的能量形式并存储,在需要时以特定能量形式释放出来的一系列技术和措施。根据储能原理的不同,可以细分为机械储能、电磁储能和电化学储能等。

各储能类型的功率范围、特点及应用场景分析

 

凭借受地理条件影响较小、建设周期较短、能量密度大等优势,电化学储能可灵活运用于各类电力储能场景中,是当前应用范围最广、发展潜力最大的电力储能技术,其中又以锂离子电池为主,主要应用于分钟至小时级的工作场景。

2)储能应用场景分析:储能在电力系统中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通常将储能的应用场景分为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具体如下:

在发电侧,不同于传统的火电、水电,新能源发电输出功率受到光照强度、温度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输出功率存在季节性和日间差异,无法根据用电端需求调整发电量,属于不稳定的电源,因此装机或发电占比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影响电网的稳定。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新能源系统将借助储能产品再并网,以平滑电力输出,进而缓解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因其间歇性与波动性对电网稳定性带来的冲击和弃风弃光等电力消纳问题。

在电网侧,传统的电网设计和建造遵循最大负荷法,即新建或增容改造时,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必须考虑最大负荷,从而会存在投资成本较高、资产利用率较低的问题。电网侧储能技术的出现可打破原有最大负荷法的原则,在新建电网或旧电网增容改造时,可有效缓解电网阻塞、促进设备的扩容升级,从而达到节约电网投资成本、提高资产利用率的效果。

发电侧和电网侧的储能,一般以集装箱为主要载体,主要应用于30kW功率以上的应用场景,需要较高的产品容量。在用户侧(负荷侧),主要将新能源发电和储能系统相结合,以实现高比例的低成本电力自发自用,降低用户的用电成本并利用储能系统的离网能力提高用户的用电稳定性。同时,用户还可以在电价处于低谷时利用储能系统存储电能,在电价处于高峰时减少使用电网电能的数量甚至从储能系统中释放电能出售,进而通过峰谷电价获取收益。用户侧的储能,一般以分布式储能柜为主要载体,主要适用于1kW至10kW功率段的工商业园区和分布式光伏电站等应用场景,产品容量相对较低。

3)“源网荷储”系统是储能的延伸应用场景:“源网荷储”系统是一种包含“电源、电网、负荷、储能”整体解决方案的运营模式,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解决清洁能源消纳过程中电网波动性等问题。在这个系统中,源指的是能源供给方,包括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以及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网指的是能源传输网络,包括输电线路和电力系统设备;荷指的是能源的终端用户,包括居民、企业、公共设施等;储指的是能源的储存技术,包括储能设备和储能技术。

在传统模式的电力系统下,电源以火电厂为代表,负荷以居民端和工业端为代表。两者空间相对独立,联系两者的电网控制采取了面向自身的大电网一体化控制模式,即源随荷动的实时平衡模式。

“新型电力系统”下,作为“负荷”的用户侧,新增了新能源汽车等充电需求,显著增加了电网的压力。而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方式的引入,使用户侧具备成为“电源”的可能。另外,考虑新能源汽车的快充需求与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在用户侧建立“储能”设施能够平抑新能源发电、用电对电网的冲击,实现波峰送电、波谷取电。

伴随新能源应用场景的多元化,用户逐步萌生了构建局部微电网的需求,即将“电源”(光)、“储能”(储)和“负荷”(充)连接起来,通过配套的调控技术、通信技术以实现对各类分布式能源整合调控,构建小型微电网,实现新能源本地的自发自用,并与大电网双向连接,减少对大电网的冲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支撑大电网的平衡。该小型微电网系统与储能构成了“光储充综合能源系统”,是“源网荷储”较为重要的应用方向。

2)储能行业应用前景和市场容量:根据中金企信数据,截至2022年末,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功率达到237.2GW,较2021年末206.5GW同比增长约14.9%。新型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高达45.7GW,同比增长79.9%。

截至2022年末,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功率达到59.8GW,较2021年末43.4GW同比增长37.8%,占全球累计装机功率25.2%,占比较2021年末提升3.2个百分点。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占比77.1%。市场增量主要来自锂电子电池、铅蓄电池、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其累计装机规模达到13.1GW,同比增长129.8%。2022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规模7.3GW,同比增长204.2%。新型储能中,锂离子电池和压缩空气均有百兆瓦级项目并网运行。从新型储能规划在建项目情况来看,中国新型储能已经走向规模化发展。2021年规划、在建、投运的项目共计851个、约26.3GW。其中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主要以小于10MW的中小体量为主,数量占比约76.5%;规划中和在建的储能项目以10MW及以上的大体量项目为主,数量占比达到62.0%,其中规划在建的百兆瓦项目超过70个,在体量上具备为电网提供储能支持的基础和条件。

3)储能行业发展趋势:

①锂电池关键材料价格下降助推储能系统的大规模普及:锂离子电池凭借循环特性好、响应速度快等特点,是目前电化学储能中的主流产品。锂离子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和外壳组成,根据正极材料的不同,锂电池主要分为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以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材料,三元锂电池以镍钴锰酸锂或镍钴铝酸锂作为正极材料。尽管三元锂电池相比磷酸铁锂电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但是磷酸铁锂电池在循环寿命、安全性和成本方面优势明显,因此更适合储能场景,是目前电化学储能正极材料发展趋势。

2021年下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电解质等关键材料市场需求增长等因素影响,磷酸铁锂价格持续攀升,根据中金企信数据显示,作为磷酸铁锂主要原材料的99.5%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于2022年11月达到57万元/吨。随着磷酸铁锂市场供需的变动和锂电池生产技术的快速进步,磷酸铁锂价格持续回落。锂电池关键材料价格的下降将大幅促进储能系统需求的释放,带动储能市场规模的发展壮大。

②储能可较好地解决新能源带来的电网系统平衡问题,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性支撑,将迎来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为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国家引导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并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电力体制、新型电网和创新支撑体系。国家能源局于2021年3月发布《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能综通新能〔2020〕29号)》,指出“优先开发当地分散式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资源,大力推进分布式可再生电力、热力、燃气等在用户侧直接就近利用,结合储能、氢能等新技术,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区域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在电源侧研究水电扩机改造、抽水蓄能等储能设施建设、火电灵活性改造等措施,提升系统调峰能力”。

根据数据,2022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突破1.25亿千瓦,再创历史新高;2022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52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2%;截至2022年底,可再生能源(含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常规水电、抽出储能等)装机突破12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然而由于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规模并网将对现有电力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造成冲击。储能系统可以发挥其电力消纳能力实现削峰填谷功能,进而改善电网稳定性,实现平滑供电,因此新能源的发展必将同步带动储能行业的发展。

③储能装机增量主要来源于发电侧和电网侧,央企、国企将是储能投资的重要参与者:根据中金企信数据2018-2020年,我国发电侧新增装机分别占17.4%、20.0%和25.7%,电网侧新增装机分别占32.0%、19.0%和37.8%。2018年10月30日,国家发改委连同国家能源局发布《国家清洁能源消纳三年行动计划任务(2018-2020)》,提出到2020年弃风率力争控制在5%左右,弃光率低于5%。2021年以来,山东、宁夏、青海等省份相继出台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要求新能源装机必须搭配一定比例功率的储能系统。上述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发电侧和电网侧的储能装机需求。

在秉持贯彻“碳中和”新发展理念,以最大化消纳新能源为主要任务的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各地央企、国企将进一步规划落实新能源装机计划,未来发电侧新能源发电装机量将持续放量增长。

储能技术可以起到削峰填谷的功效,减轻电网的波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储能的需求也将随之提升。例如,国家电网近年来聚焦新型储能材料装备、系统集成、规划布局、试验检测、运行控制等领域,持续投入,已开展100余项课题研究;国网镇江供电投运了光储充直柔微电网示范项目,实现了光伏用电在区域内自发自用,并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灵活调整运行模式,以直流电向相邻台区进行柔性互联。

④分时电价机制完善迎来储能市场发展机遇: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从优化峰谷电价机制、建立尖峰电价机制、建立健全季节性电价机制和丰枯电价机制等六个方面对现行分时电价机制作了进一步完善,要求:①电力系统峰谷差率超过40%的地方,峰谷电价价差原则上不低于4:1,其他地方原则上不低于3:1;②各地建立尖峰电价机制,尖峰时段根据前两年当地电力系统最高负荷95%及以上用电负荷出现的时段合理确定,尖峰电价在峰段电价基础上上浮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0%。在用户侧,储能系统获取收益的方式主要取决于峰谷价差,峰谷价差越大,通过储能系统参与峰谷价差获利的收益率越高;对于工商业用户,在中国现行的两部制电价下,除缴纳与用电量正相关的电度电费之外,还需缴纳变压器容量或最大需量的容量电费。除参与峰谷价差获利外,工商业用户可以使用储能系统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并在用电高峰时放电,降低变压器容量或最大需量,进而降低容量电费部分的成本。随着电价市场化改革进程加速以及电力交易机制的完善,用户侧储能系统参与峰谷价差获利的可行性不断增强,储能系统的经济效益日益显现,有助于储能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⑤储能技术研发不断加快,储能标准体系日益健全:2019年6月25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能源局共同印发《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2020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由科技部牵头推动储能技术研发,计划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着力加强对先进储能技术研发任务的部署,集中攻克制约储能技术应用与发展的规模、效率、成本、寿命、安全性等方面的瓶颈技术问题,使中国储能技术在未来5-10年甚至更长时期内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形成系统、完整的技术布局,以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由国家能源局牵头提升储能运行安全性,在电源侧研究并采用响应速度快、稳定性高、具备随时启动能力的储能系统,提高机组运行稳定性和故障快速恢复能力,在电厂全厂失电的情况下实现发电机组黑启动。在电网侧研究并采用大容量、响应速度快的储能技术,抑制因系统扰动导致的发电机组振荡,在短时间内提供足够的有功功率动态支撑,降低系统崩溃的风险。

2020年1月9日,国家能源局、应急管理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储能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强调建立储能标准化协调工作机制以及储能标准体系、推动储能标准化示范工作。2020年1月17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颁布《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计划在未来5年增设若干储能技术本科专业、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完备储能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学科体系,并推动建设若干储能技术学院(研究院),建设一批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推动储能技术关键环节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随着储能技术的持续发展,储能效率、稳定性、经济性均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结合我国日益完善的储能行业标准,已为储能产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章 储能行业发展概述 14

第一节 储能行业发展动态研究 14

第二节 储能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15

第三节 储能市场特点分析 16

第四节 储能行业发展周期特征分析 17

第二章 国际储能行业发展分析及预测 19

第一节 全球储能市场总体情况分析 19

一、全球储能行业发展特点 19

二、全球储能市场结构分析 20

三、全球储能行业发展分析 21

四、全球储能行业竞争格局 22

第二节 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市场分析 23

一、欧洲 23

1、欧洲储能行业发展概况 23

2、欧洲储能市场结构及产销情况 25

3、2025-2031年欧洲储能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26

二、北美 27

1、北美储能行业发展概况 27

2、北美储能市场结构及产销情况 28

3、2025-2031年北美储能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29

三、日本 31

1、日本储能行业发展概况 31

2、日本储能市场结构及产销情况 32

3、2025-2031年日本储能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33

四、韩国 34

1、韩国储能行业发展概况 34

2、韩国储能市场结构及产销情况 35

3、2025-2031年韩国储能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37

五、其他国家地区 38

第三章 2019-2024年中国储能产业政策环境分析 39

第一节国际储能行业相关政策法规 39

第二节国际储能行业相关政策解读 40

第三节中国储能行业相关政策法规 41

第四节中国储能行业相关政策解读 41

第四章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运行状况监测分析 44

第一节 2019-2024年中国工业总产值分析 44

一、中国储能行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44

二、不同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45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工业总产值比较 46

第二节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48

一、中国储能行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48

二、不同规模企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49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收入比较 50

第三节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利润总额分析 51

一、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利润总额分析 51

二、不同规模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52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54

第四节 储能行业集中度分析 55

一、储能市场集中度分析 55

二、储能企业集中度分析 56

三、储能区域集中度分析 57

第五章中国储能市场分析 59

第一节 储能市场现状分析及预测 59

一、2019-2024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分析 59

二、2025-2031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预测 60

第二节 储能产品产能分析及预测 61

一、2019-2024年中国储能产能分析 61

二、2025-2031年中国储能产能预测 62

第三节 储能产品产量分析及预测 64

一、2019-2024年中国储能产量分析 64

二、2025-2031年中国储能产量预测 65

第四节 储能市场需求分析及预测 66

一、2019-2024年中国储能市场需求分析 66

二、2025-2031年中国储能市场需求预测 67

第六章 中国储能行业产业链发展状况及前景趋势分析 69

第一节 储能行业产业链简介 69

一、储能行业产业链结构分析 69

二、储能行业产业链分布情况 70

第二节 储能行业上游分析 70

一、上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70

二、上游行业供给现状分析 70

三、上游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71

四、上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71

第三节 储能行业下游分析 71

一、下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71

二、下游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72

三、下游行业消费结构分析 72

四、下游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73

第七章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发展概况 74

第一节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74

第二节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75

第三节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供需分析 76

第四节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价格分析 77

第八章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整体运行状况 79

第一节 2019-2024年储能行业产销分析 79

第二节 2019-2024年储能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80

第三节 2019-2024年储能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81

第四节 2019-2024年储能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82

第九章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进出口数据监测 83

第一节 我国储能产品进口分析 83

一、2019-2024年进口总量分析 83

二、2019-2024年进口结构分析 84

三、2019-2024年进口区域分析 85

第二节 我国储能产品出口分析 86

一、2019-2024年出口总量分析 86

二、2019-2024年出口结构分析 87

三、2019-2024年出口区域分析 88

第三节 我国储能产品进出口预测 89

一、2019-2024年进口分析 89

二、2019-2024年出口分析 90

三、2025-2031年储能进口预测 92

四、2025-2031年储能出口预测 93

第十章 2019-2024年中国储能产业行业重点区域运行分析 94

第一节 2019-2024年华东地区储能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94

第二节 2019-2024年华南地区储能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96

第三节 2019-2024年华中地区储能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97

第四节 2019-2024年华北地区储能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98

第五节 2019-2024年西北地区储能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100

第六节 2019-2024年西南地区储能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101

第七节 2019-2024年东北地区储能产业行业运行情况 102

第十一章中国储能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104

第一节储能行业主要竞争因素分析 104

第二节储能企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111

第三节储能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111

一、储能行业集中度分析 111

二、储能行业竞争程度分析 112

第四节储能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113

一、储能行业竞争格局 113

二、2019-2024年储能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114

三、2025-2031年储能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115

第十二章储能国内主要企业经营策略分析 116

第一节   116

第二节  119

第三节  121

第四节  122

第五节  123

第六节   124

第十三章 2025-2031年储能行业前景展望与趋势预测 127

第一节储能行业投资价值分析 127

一、2025-2031年国内储能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127

二、2025-2031年国内储能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128

三、2025-2031年国内储能产品投资收益率分析预测 128

四、2025-2031年国内储能行业运营效率分析 130

第二节 2025-2031年国内储能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130

第三节 2025-2031年国内储能行业投资热点及未来投资方向分析 131

一、产品发展趋势 131

二、价格变化趋势 131

三、用户需求结构趋势 132

第四节 2025-2031年国内储能行业未来市场发展前景预测 133

一、市场规模预测分析 133

二、市场结构预测分析 134

三、市场供需情况预测 135

第十四章 2025-2031年储能行业投资战略研究 137

第一节 储能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137

一、储能行业投资壁垒分析 137

二、储能行业投资现状分析 138

第二节 2025-2031年储能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140

一、储能行业宏观经济风险 140

二、储能行业政策风险分析 143

二、 储能行业产业链风险分析 144

三、 储能行业市场风险分析 144

四、 储能行业经济管理风险 144

五、 储能行业其他风险分析 145

第三节 2025-2031年储能行业投资前景分析 145

一、储能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145

二、 储能行业盈利水平分析 146

三、 储能行业投资潜力分析 146

第四节 2025-2031年储能行业投资策略建议 146

一、储能行业投资战略规划 146

二、 储能行业投资领域分析 147

三、 储能行业产品创新策略 148

四、储能行业营销策略分析 149

第五节  储能行业项目投资建议 150

 

图表目录

图表1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销售收入 15

图表4 2019-2024年全球储能行业市场规模 21

图表6 2019-2024年欧洲储能行业市场规模 24

图表7 2019-2024年欧洲储能行业产销情况 25

图表8 2025-2031年欧洲储能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26

图表9 2019-2024年北美储能行业市场规模 27

图表10 2019-2024年北美储能行业产销情况 28

图表11 2025-2031年北美储能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30

图表12 2019-2024年日本储能行业市场规模 31

图表13 2019-2024年日本储能行业产销情况 32

图表14 2025-2031年日本储能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33

图表15 2019-2024年韩国储能行业市场规模 34

图表16 2019-2024年韩国储能行业产销情况 36

图表17 2025-2031年韩国储能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37

图表18 2019-2024年印度储能行业市场规模 38

图表19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工业总产值 44

图表20 2019-2024年中国储能不同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比较分析 45

图表21 2019-2024年中国储能不同性质企业工业总产值分析 46

图表22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销售收入 48

图表23 2019-2024年中国储能不同规模企业工业销售收入比较分析 49

图表24 2019-2024年中国储能不同性质企业工业销售收入分析 50

图表25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利润总额 51

图表26 2019-2024年中国储能不同规模企业产业利润总额比较分析 52

图表27 2019-2024年中国储能不同性质企业产业利润总额分析 54

图表28 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集中度 55

图表30 2024年中国储能区域集中度 57

图表31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规模统计表 59

图表32 2025-2031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60

图表33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产能 61

图表34 2025-2031年中国储能行业产能预测 63

图表35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产量 64

图表36 2025-2031年中国储能行业产量预测 65

图表37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需求量 66

图表38 2025-2031年中国储能行业需求量预测 68

图表40 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下游消费结构 72

图表41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规模走势图 75

图表42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供需平衡 76

图表43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价格 77

图表44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产销情况 79

图表45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盈利能力 80

图表46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偿债能力 81

图表47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营运能力 82

图表48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进口总量 83

图表51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出口总量 86

图表54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进口金额 89

图表55 2019-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出口金额 91

图表56 2025-2031年中国储能进口规模预测 92

图表57 2025-2031年中国储能出口规模预测 93

图表58 2019-2024年华东地区储能行业市场规模 95

图表59 2019-2024年华南地区储能行业市场规模 96

图表60 2019-2024年华中地区储能行业市场规模 97

图表61 2019-2024年华北地区储能行业市场规模 99

图表62 2019-2024年西北地区储能行业市场规模 100

图表63 2019-2024年西南地区储能行业市场规模 101

图表64 2019-2024年东北地区储能行业市场规模 103

图表75 2025-2031年中国储能行业盈利能力预测 127

图表76 2025-2031年中国储能行业偿债能力预测 128

图表77 2025-2031年中国储能行业投资收益率预测 129

图表78 2025-2031年中国储能行业营运能力预测 130

图表79 2025-2031年中国储能价格预测 131

图表81 2025-2031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规模预测走势图 134

图表83 2025-2031年中国储能供给预测 135

图表84 2025-2031年中国储能需求预测 136

图表85 2019-2024年全球储能行业投资规模 139

 

中金企信国际咨询相关报告推荐(2024-2025)

2025-2031年检验检测行业全产业结构深度分析及投资战略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中金企信发布

2025-2031年全球及中国疏松石蜡行业市场监测调研及头部厂商占有率排名评估报告-中金企信发布

2025-2031年全球及中国质子交换膜市场监测调研及投资潜力评估预测报告

2025-2031年全球及中国光伏银粉行业市场监测调研及头部厂商占有率排名评估报告-中金企信发布

2025-2031年全球及中国铅市场发展深度调查及发展战略可行性评估预测报告

 

联系方式

订购热线(免长途费):400 1050 986
电    话:010-63858100
传   真:010-63859133
咨询热线(24小时):13701248356
邮   箱:zqxgj2009@163.com

网站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