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泉投资的国内神经外科机器人remebot要产业化了!
手术机器人的世界里,当下最着名的当属“达芬奇”机器人。“达芬奇”机器人诞生于1999年1月9日,由美国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开发,2000年其被美国FDA正式批准投入使用认证,成为全球首套可以在腹腔手术中使用的机器人手术系统。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报告网(www.gtdcbgw.com www.bjzjqx.com www.chinabgw.net )最新公布《2016-2021年中国神经外科机器人行业市场发展态势及投资前景可行性报告》 提供项目各领域产品的行业研究报告、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报告、调查报告、项目可行性报告、专项调研等市场咨询服务。更多咨询与相关报告请登录我司网站进行查询:www.gtdcbgw.com www.bjzjqx.com www.chinabgw.net
在“达芬奇”机器人面世的同时,国内首次成功将“无框架神经外科机器人”应用于临床手术。这个“无框架神经外科机器人”就是Remebot的前身。
Remebot历经18年的技术积累
Remebot经过18 年的技术积累,15 年的临床探索,2 万多例临床手术和 6 次产品迭代,于 2015 年正式面世。
新一代 Remebot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由三个部分组成,计算机软件系统、实时摄像头和自动机械臂,也可分别比作脑、眼、手。术前,患者贴上专用标志物进行医学影像扫描,借助三维可视化和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医生可清晰、直观地观察到病灶,及其周边组织和血管分布,规划最佳穿刺路径。手术时,要先对患者和机械臂进行注册,其目的是将虚拟三维模型与现实场景建立一一映射关系。注册完成后,机械臂在摄像头的监控下准确运动到术前规划的位置。最后,由医生完成穿刺,并实施活检、抽吸、毁损、植入等操作。利用Remebot,医生30分钟内即可完成手术,定位误差小于1mm,患者则只留下2mm的小创口,术后观察2-3天即可出院。
借助机械臂末端的操作平台,医生可以实施活检、抽吸、毁损、植入、放疗等12类术式,用于脑出血、脑囊肿、帕金森、癫痫等近百种疾病的手术治疗。
在没有机器人之前,立体定向框架手术是神经外科比较普遍的术式。传统的立体定向 Leksell 框架需要4个孔洞来固定,患者需佩戴框架扫医学影像;而机器人辅助的手术中,患者只需头部粘贴四个标志物,不会造成除手术创口之外的额外创伤。
据王田苗介绍,手术机器人主要有几点优势。第一,解放医生生产力。手术计划等关键环节由医生把控,Remebot可以辅助医生精准定位,减轻医生的体力负担。第二,机器人可以实现远程手术。利用两台联网的机器人,可以将专家最好的手术方案和当地机器人最精准的定位结合起来,提高诊疗效率。此前,Remebot 曾经实现北京-延安,北京-沈阳的远程手术,之后有望利用远程手术实现更多成功病例。
不过,在临床手术中,机器人产品只是辅助医生定位,制定手术计划等关键环节仍依赖专家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