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无人化的技术本源和经济前景
《中国制造2025》发布近一年来,概念层面可谓异彩纷呈,从工业4.0、工业信息化到智能制造、无人工厂,目前更延伸到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船舶、无人化医疗装备等热门领域,似乎工业智能化、无人化时代近在眼前。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报告网(www.gtdcbgw.com www.bjzjqx.com www.chinabgw.net )最新公布《2016-2021年中国工业智能化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提供项目各领域产品的行业研究报告、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报告、调查报告、项目可行性报告、专项调研等市场咨询服务。更多咨询与相关报告请登录我司网站进行查询:www.gtdcbgw.com www.bjzjqx.com www.chinabgw.net
华为科技创始人任正非对此所做的判断很客观,他认为,这是人工智能时代,首先要强调工业自动化;工业自动化以后,才可能走进信息化;只有信息化后,才能智能化。中国工业现在还没有走完自动化,还有很多工业连半自动化都做不到。
因而,探究工业4.0、工业无人化之前,有必要了解相关概念的历史渊源、技术本源和经济意义。
自动化是智能化的前奏
20世纪80年代,美国汽车产业正担心会被日本竞争者击垮。在底特律,很多人展望以“熄灯式生产”打败对手。“熄灯式生产”就是工厂高度自动化,灯关着,机器人自己在制造汽车。当时,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日本车企当年的竞争优势也不在于自动化生产,而在于“精益生产”技术,而精益生产在大多数情况下要依赖人力。
现今,自动化技术的进步已经使“熄灯式生产”逐渐变成现实。日本机器人制造商发那科(FANUC)已能将其部分生产线置于无人值守的环境中,自动运行数周不出状况。
德国大众旨在称雄全球,这家汽车工业集团制定了新的生产战略:模块化横向矩。大众汽车想借助这一全新的工艺,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所有型号的车。这一工艺最终将使大众在世界各地的工厂因地制宜,生产出当地市场所需的任何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