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智能制造业:平板显示器件产业最新动态分析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国统报告网(www.gtdcbgw.com www.bjzjqx.com www.chinabgw.net )最新公布《2016-2021年中国平板显示器件行业发展动态监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提供项目各领域产品的行业研究报告、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报告、调查报告、项目可行性报告、专项调研等市场咨询服务。更多咨询与相关报告请登录我司网站进行查询:www.gtdcbgw.com www.bjzjqx.com www.chinabgw.net
国内平板显示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其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新兴产业,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着意扶持和发展,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平板显示产业的升级改造势在必行。近年来,大陆的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发展局面一片大好,大尺寸液晶面板取得突破,打破了国外在平板显示产业中端——液晶面板领域的垄断,取得了话语权,但国内平板显示产业要深入发展,甚至跨越式发展,实现液晶面板配套产业本土化还不容乐观,上游设备材料严重制约着国内平板显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016年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平板显示器件产业的利润空间将继续下降,大尺寸面板的价格甚至会平均下降到成本底附近,同时随着我国政府运作的逐渐规范和市场化的提升,以政府出面给予的资金补贴会在很大程度上下降,如果没有了政府的支持我国平板显示器件企业的利润在2016年甚至会下降为负。未来3年中国平板显示器件产业规模将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但是由于平板显示器件产业下行周期的到来,预计2016年整体产业规模预计为1349.52亿元,同比增长13.3%;到2017年,更多的产能将被释放,但由于市场无法消化过多的产能而导致平板显示器件单品价格下降,整体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1476.23亿元,同比增长9.4%;到2018年,中国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发展将逐步平稳,产业规模增速将保持在8.6%,产业规模将达到1603.19亿元。
一、中游取得突破 自有率达到45%以上
2016年大陆地区大尺寸TFT-LCD面板产能占全球产能比重为40%,中小尺寸TFT-LCD面板产能比重则更高,达到60%,整体TFT-LCD面板产能占全球比重则将由2011年的6.5%迅速增加至2016年的45%,与韩国、台湾两地形成三大生产重心。就大陆大尺寸TFT-LCD产能的发展进行分析,随着国内高世代液晶面板线的相继建成和投产,到2016年所开出的大尺寸液晶面板产能可满足大陆彩电品牌厂商所需TV面板60%的自给率。届时,大陆6代液晶面板线及以下产能将主要以中小尺寸液晶面板为主,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而多条8.5高世代液晶面板线以生产大尺寸液晶面板为主,以供应电视、显示器等设备所需。
二、上游设备材料领域须充实提高
现在我国已建和在建的生产线有21条,包括4条4.5代线、4条5代线、2条5.5代线、3条6代线和8条8.5线,总投资达2000亿元,年生产能力达5000万平方米,产品涵盖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电视机等各类显示终端的显示屏,其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年产值达到数千亿元。如此巨大的投资极大地拉动产业链上游的需求,带动基板玻璃、液晶材料、偏光片、彩色滤光片、光学薄膜、触摸屏、背光源等相关原材料、元器件及相关设备等上游产业的发展。据测算,2016年之后,我国TFT-LCD产业每年至少需要液晶材料250吨、1亿平方米基板玻璃(含彩膜用玻璃)、1亿平方米偏光片、5000万平方米彩色滤光片、十几亿平方米光学薄膜、几亿背光源组件以及数以亿计的驱动IC等,其总价值将接近千亿元。在主要关键配套材料方面,如玻璃基板、液晶材料、偏光片、偏光片、驱动IC等,全球几大供应商市场占有率非常高,而TFT设备方面,特别是前段产线设备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1、 基板玻璃:实际研发尚显不足
基板玻璃作为构成液晶显示器件的一个基本部件,也是我国配套产业环节中的一个“软肋”。尽管该部件只占液晶面板总成本的17%,但最为娇贵,运输成本非常高,且其产量直接影响到5代线以上彩色滤光片等零部件的产量。然而我国基板玻璃多依赖进口,实际从事基板玻璃生产的企业也比较少。
2、液晶材料: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液晶材料虽只占液晶面板成本的约3%,但对液晶面板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液晶显示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性材料。由于其用量较少,下游液晶面板厂商对液晶材料的价格敏感性很低。
3、偏光片:实现突破有待进一步坐实
偏光片约占TFT-LCD面板成本的10%左右,其生产技术汇集了高分子材料、微电子、光电子、薄膜、高纯化学及计算机控制等多种技术,因此偏光片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全球主要偏光片企业超过15家,生产线约有80多条,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包括日本的日东电工、住友化学、三立化工,韩国的LG化学以及我国台湾的力特光电、奇美材料等。其中日本企业的占有率超过50%。
4、彩色滤光片:基础材料研发不足
彩色滤光片作为LCD实现彩色显示的关键零部件,占面板材料成本20%左右。组成彩色滤光片的重要材料彩色光阻(Color Resist)被日韩台企业所垄断,本土企业在基础材料方面研发不足造成了彩色滤光片实现突破困难重重。目前,全球彩色光阻材料的前三大供货商是JSR、东洋油墨以及住友化学三家,共拥有50%的市场份额。
5、TFT设备:后段有进展而前段还处于空白
在TFT设备生产和研发方面,虽然大陆投入巨资开工建设了多条高世代面板线,但90%左右的固定投资资金花在了设备购买上,主要从日韩等国家进口市场设备。本土TFT设备厂商只能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后段产线上某些环节上的设备,但后段某些产线上的设备还是做不出来,而前段设备几乎处于一片空白。
6、光学薄膜: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国内光学薄膜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随着化学膜的需求急剧增加,国内膜加工企业大量涌现,主要有合肥乐凯、张家港康得新、北京康特荣宝、上海凯鑫森、宁波激智等。虽进入的企业不少,但大多集中于薄膜拉伸成型加工方面,一些包装材料转型的企业能否顺利生产出合格的化学膜还有待观察。
7、驱动IC:最为弱势的领域
在液晶面板用驱动IC领域, 驱动IC是液晶模块中所占成本比例最高的部分。大陆基本上没有自主开发的LCD驱动IC、控制IC等专用集成电路的厂商,中国台湾地区有多家LCD驱动IC厂商。大尺寸LCD驱动IC是个难以介入的领域。除去技术门槛和工艺门槛外,大尺寸驱动IC厂家必须得到大尺寸LCD面板厂家和顶级晶圆代工厂家的配合。大陆仅有的两条面板生产线,其驱动IC采购权都在外方手中,京东方-Hydis、上广电-NEC的关联公司是Magnachip和NEC。
8、其他
目前,国内背光模组领域,日、韩及我国台湾都在大陆设有背光模组厂家,本土也有大量背光模组厂商,基本能满足国内液晶模块厂商生产的需要。其他如导电玻璃、靶材、清洗材料等国产率相对较高。